本文选自《傻妞抱抱的博客》,点击查看博客原文图自《纽约时报》资料图自《美国周刊》 2015年5月,哥伦比亚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艾玛·索科维奇(Emma Sulkowicz)扛着22公斤重的床垫参加毕业典礼的事情成为美国主要媒体的焦点报道之一。国内媒体也多从猎奇角度予以关注。其实,这绝不是一起简单的民事“案件”,而是女主角“在校学习”内容的组成部分或自我塑造成公众人物的“营销”步骤之一。 事情要从2012年8月说起,在艾玛大二年级开学的第一天,她和同为社团学生领袖的“犯罪嫌疑人”保罗·楠格塞(Paul Nungesser)一同参加社团活动,之后在艾玛的宿舍里保罗殴打了艾玛并强迫其发生性关系。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艾玛都没有向学校报告此事,直到她获知有另外两名在校女生也遭受了保罗的强奸,艾玛才毅然决定向哥伦比亚大学起诉保罗,并主张将其逐出校门。然而,哥大在经过调查后撤销了对保罗的指控。深感学校处理不公的艾玛遂开始了“维权之路”,包括召开新闻发布会、发起联邦诉讼、请纽约警察介入调查、向媒体曝光、和国会议员一起撰写加强校园安全建设的法案、在大四一年里扛着22公斤重的床垫行走哥大校园,尤其是她以此为“素材”,撰写了题为《床垫的演绎:负重》这个行为艺术的毕业论文。在艾玛看来,她是在为所有遭受性别不平等的女性奔走,为反对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发声,为哥大对校园性侵案处理不当而寻求变革。 如果你读到的是这个版本的新闻报道,那么跃然纸上的便是一个坚强、勇敢、遭受不幸却挺身而出为千万女性而战的女英雄形象。然而,读美国报纸的“乐趣”便在于:事情永远有另外一面。由《纽约客》前总编蒂娜·布朗创办的《每日野兽报》把事件报道的中心放在了被指控的强奸犯保罗身上。据保罗称,他根本没有强奸艾玛,事实上,他们在大一时就是好朋友。虽然不是男女朋友,但数次在艾玛宿舍过夜,之前也两厢情愿的发生过关系。而所谓的强奸更是让他摸不着头脑:明明就是艾玛在社团活动后邀请他去宿舍过夜,你情我愿的事,怎么就成了强奸?作为证据,保罗还拿出了所谓“强奸”后几个月里艾玛和保罗在脸书的聊天记录,气氛很是融洽友好。 如同每一个娱乐圈的八卦事件总有无数个跌宕起伏的转折在社会舆论里炸起一波又一波巨浪一样,艾玛事情在近一两年里经历了数个转折,社会舆论也逐渐演变成了两个阵营:支持艾玛维权,强烈谴责哥大和这个男权主导的社会PK质疑艾玛强奸案真实性,试图为真正的受害者保罗讨个公道。 我在美国读书的这些年里听说过好几起美国大学校园强奸案,在脸书、人人网等社交网络上我也读过“受害女性”控诉学校包庇“强奸犯”的自述。然而,没有哪一起校园强奸案的“受害者”像哥大女生艾玛这样高调。我不是法律专业的学生,也不是新闻工作者,也没法从学者的角度分析这个案例:毕竟我对整个艾玛事件的信息获取都是依靠美国主流新闻媒体的报道,所以完全没有立场、也不想去谈论这到底是一场强奸还是一次不愉快的性经历。只是在好奇心驱使下读了十几篇关于艾玛事情的报道,而我在艾玛事件中思考的是:这个23岁的女孩,从自己的大学教育中获得了什么? 在艾玛大二开学第一天就遭遇“强奸案”后,她的整个大学生涯都围绕这个事件展开。也可以说,这个“强奸案”本身、哥大校内调查、纽约警察调查和法院诉讼的所有过程,她为这个事件接受的包括《时代》周刊在内多家主要媒体的采访、 她和纽约州议员一起把事件政治化的细节,所有这一切都是艾玛在哥伦比亚大学接受的大学教育的一部分。作为一个视觉艺术系的本科毕业生,艾玛无疑凭借她的《负重》成了纽约艺术界的冉冉新星。作为一个“强奸案”的受害者,艾玛不仅仅勇敢的从阴影中走了出来,还拿着喇叭在校园广场为女权运动大声疾呼,把自己营造成了女权运动、反校园性侵的领袖式人物。无论是和同届毕业生相比,还是和其他受害女生相比,艾玛都是成功的:尽管被指控强奸的保罗最终还是和艾玛在同一个毕业典礼上拿到了大学毕业证书,但艾玛对自我形象的塑造、对反校园性侵、反男权社会这个话题的舆论宣传,包括她引人瞩目的“在哥大校园扛了一年22公斤床垫”的行为艺术,都引起了哥大学生、艺术家们、社会舆论对此事件的关注和探讨。在人们谈起艾玛时,没有人会把她和一个可怜的脆弱的强奸案受害女性划等号,她鲜活在人们脑袋里的只会是一个勇敢的、被很多人钦佩的公众人物。 问题是:艾玛为什么可以把一件可怕的强奸案演变成她成功之路的重要起点? 首先,是她拥有质疑并挑战权威的勇气。在艾玛事件中,她从头至尾谴责的对象其实有两个:一是被指控的强奸犯保罗,二是哥伦比亚大学。她之所以选择用一年的时间扛着22公斤重的床垫行走在哥大校园,为的是向这所给了她录取通知书、以及大学毕业证书的名校抗议,控诉他们纵容富二代强奸犯的行为。她甚至把自己的抗议行为创作成了自己的大学毕业论文,自己拍视频、自己录配音,就讲强奸这件事。相比一个试图抹去被强奸记忆、躲在被子里哭的女孩,艾玛的“大胆”是她扭转自己“弱者”命运的重要元素。 其二,是充分利用大学里、社会上可以利用的机会和资源。“哥伦比亚大学”这个黄金招牌无疑是艾玛事件的核心资源之一。声名显赫的美国高校跟校园强奸案牵扯在一起,甚至还被贴上“处理不公、包庇罪犯”的标签,怎么看都会是新闻媒体争相追捧的话题。艾玛要的是为自己讨个公道、为所有在大学校园遭受性侵犯的女生维权、为社会上男女平等发声,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利用社会舆论营造公众效应是“营销”的绝佳手段。所以艾玛高调的和国会议员携手,接受大名鼎鼎的《时代》周刊采访,欣然成为美国总统2015年1月国情咨文演讲的座上宾,并让自己的故事被《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大腕媒体刊载。倘若没有哥大这个金字招牌来打这场公关战,艾玛怕是也很难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社会运动的领袖人物。可怜的哥大校长也只有一路“配合到底”:他在毕业典礼上授予艾玛文凭却拒绝同她握手,将这起载入史册的事件画上了句号。校长帮学生,也只能帮到这里了。 艾玛在哥大的经历给了她一段独特的大学教育。她经受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被好友“强奸”是不幸,不受学校支持也是不幸,然而,能够把所有的不幸转化成自己的财富,才是艾玛这个大学毕业生从哥伦比亚大学收获的最有价值的教育。 图1来自《美国周刊》,图2来自《纽约时报》。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选自《傻妞抱抱的博客》,点击查看博客原文
2015年5月,哥伦比亚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艾玛·索科维奇(Emma Sulkowicz)扛着22公斤重的床垫参加毕业典礼的事情成为美国主要媒体的焦点报道之一。国内媒体也多从猎奇角度予以关注。其实,这绝不是一起简单的民事“案件”,而是女主角“在校学习”内容的组成部分或自我塑造成公众人物的“营销”步骤之一。
事情要从2012年8月说起,在艾玛大二年级开学的第一天,她和同为社团学生领袖的“犯罪嫌疑人”保罗·楠格塞(Paul Nungesser)一同参加社团活动,之后在艾玛的宿舍里保罗殴打了艾玛并强迫其发生性关系。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艾玛都没有向学校报告此事,直到她获知有另外两名在校女生也遭受了保罗的强奸,艾玛才毅然决定向哥伦比亚大学起诉保罗,并主张将其逐出校门。然而,哥大在经过调查后撤销了对保罗的指控。深感学校处理不公的艾玛遂开始了“维权之路”,包括召开新闻发布会、发起联邦诉讼、请纽约警察介入调查、向媒体曝光、和国会议员一起撰写加强校园安全建设的法案、在大四一年里扛着22公斤重的床垫行走哥大校园,尤其是她以此为“素材”,撰写了题为《床垫的演绎:负重》这个行为艺术的毕业论文。在艾玛看来,她是在为所有遭受性别不平等的女性奔走,为反对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发声,为哥大对校园性侵案处理不当而寻求变革。
如果你读到的是这个版本的新闻报道,那么跃然纸上的便是一个坚强、勇敢、遭受不幸却挺身而出为千万女性而战的女英雄形象。然而,读美国报纸的“乐趣”便在于:事情永远有另外一面。由《纽约客》前总编蒂娜·布朗创办的《每日野兽报》把事件报道的中心放在了被指控的强奸犯保罗身上。据保罗称,他根本没有强奸艾玛,事实上,他们在大一时就是好朋友。虽然不是男女朋友,但数次在艾玛宿舍过夜,之前也两厢情愿的发生过关系。而所谓的强奸更是让他摸不着头脑:明明就是艾玛在社团活动后邀请他去宿舍过夜,你情我愿的事,怎么就成了强奸?作为证据,保罗还拿出了所谓“强奸”后几个月里艾玛和保罗在脸书的聊天记录,气氛很是融洽友好。
如同每一个娱乐圈的八卦事件总有无数个跌宕起伏的转折在社会舆论里炸起一波又一波巨浪一样,艾玛事情在近一两年里经历了数个转折,社会舆论也逐渐演变成了两个阵营:支持艾玛维权,强烈谴责哥大和这个男权主导的社会PK质疑艾玛强奸案真实性,试图为真正的受害者保罗讨个公道。
我在美国读书的这些年里听说过好几起美国大学校园强奸案,在脸书、人人网等社交网络上我也读过“受害女性”控诉学校包庇“强奸犯”的自述。然而,没有哪一起校园强奸案的“受害者”像哥大女生艾玛这样高调。我不是法律专业的学生,也不是新闻工作者,也没法从学者的角度分析这个案例:毕竟我对整个艾玛事件的信息获取都是依靠美国主流新闻媒体的报道,所以完全没有立场、也不想去谈论这到底是一场强奸还是一次不愉快的性经历。只是在好奇心驱使下读了十几篇关于艾玛事情的报道,而我在艾玛事件中思考的是:这个23岁的女孩,从自己的大学教育中获得了什么?
在艾玛大二开学第一天就遭遇“强奸案”后,她的整个大学生涯都围绕这个事件展开。也可以说,这个“强奸案”本身、哥大校内调查、纽约警察调查和法院诉讼的所有过程,她为这个事件接受的包括《时代》周刊在内多家主要媒体的采访、 她和纽约州议员一起把事件政治化的细节,所有这一切都是艾玛在哥伦比亚大学接受的大学教育的一部分。作为一个视觉艺术系的本科毕业生,艾玛无疑凭借她的《负重》成了纽约艺术界的冉冉新星。作为一个“强奸案”的受害者,艾玛不仅仅勇敢的从阴影中走了出来,还拿着喇叭在校园广场为女权运动大声疾呼,把自己营造成了女权运动、反校园性侵的领袖式人物。无论是和同届毕业生相比,还是和其他受害女生相比,艾玛都是成功的:尽管被指控强奸的保罗最终还是和艾玛在同一个毕业典礼上拿到了大学毕业证书,但艾玛对自我形象的塑造、对反校园性侵、反男权社会这个话题的舆论宣传,包括她引人瞩目的“在哥大校园扛了一年22公斤床垫”的行为艺术,都引起了哥大学生、艺术家们、社会舆论对此事件的关注和探讨。在人们谈起艾玛时,没有人会把她和一个可怜的脆弱的强奸案受害女性划等号,她鲜活在人们脑袋里的只会是一个勇敢的、被很多人钦佩的公众人物。
问题是:艾玛为什么可以把一件可怕的强奸案演变成她成功之路的重要起点?
首先,是她拥有质疑并挑战权威的勇气。在艾玛事件中,她从头至尾谴责的对象其实有两个:一是被指控的强奸犯保罗,二是哥伦比亚大学。她之所以选择用一年的时间扛着22公斤重的床垫行走在哥大校园,为的是向这所给了她录取通知书、以及大学毕业证书的名校抗议,控诉他们纵容富二代强奸犯的行为。她甚至把自己的抗议行为创作成了自己的大学毕业论文,自己拍视频、自己录配音,就讲强奸这件事。相比一个试图抹去被强奸记忆、躲在被子里哭的女孩,艾玛的“大胆”是她扭转自己“弱者”命运的重要元素。
其二,是充分利用大学里、社会上可以利用的机会和资源。“哥伦比亚大学”这个黄金招牌无疑是艾玛事件的核心资源之一。声名显赫的美国高校跟校园强奸案牵扯在一起,甚至还被贴上“处理不公、包庇罪犯”的标签,怎么看都会是新闻媒体争相追捧的话题。艾玛要的是为自己讨个公道、为所有在大学校园遭受性侵犯的女生维权、为社会上男女平等发声,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利用社会舆论营造公众效应是“营销”的绝佳手段。所以艾玛高调的和国会议员携手,接受大名鼎鼎的《时代》周刊采访,欣然成为美国总统2015年1月国情咨文演讲的座上宾,并让自己的故事被《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大腕媒体刊载。倘若没有哥大这个金字招牌来打这场公关战,艾玛怕是也很难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社会运动的领袖人物。可怜的哥大校长也只有一路“配合到底”:他在毕业典礼上授予艾玛文凭却拒绝同她握手,将这起载入史册的事件画上了句号。校长帮学生,也只能帮到这里了。
艾玛在哥大的经历给了她一段独特的大学教育。她经受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被好友“强奸”是不幸,不受学校支持也是不幸,然而,能够把所有的不幸转化成自己的财富,才是艾玛这个大学毕业生从哥伦比亚大学收获的最有价值的教育。
图1来自《美国周刊》,图2来自《纽约时报》。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想必我们都知道为什么公立学校的学生与私立学校的学生相...[ 更多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