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海归潮”规模越来越大。教育部12月初发布的《中国留学[微博](课程)回国就业蓝皮书》(2014)显示,2013年我国海归达35.35万人,占当年出国留学人数的85.41%。其中,八成海归月薪低于1万元。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禁要给留学的“性价比”打上问号。究竟是海归们脱离了国内的“基本国情”,还是用人单位缺少伯乐的慧眼?八成海归月薪万元以下 海外留学性价比堪忧?八成海归月薪万元以下 海外留学性价比堪忧? 海归:想找工作不容易 毕业回国近1年了,26岁的海归吴女士一直为求职而奔忙着。当年,在北京飞往英国的航班上,刚刚本科毕业的吴女士曾经憧憬着,学成毕业后,在国外找份工作,或者回国在知名外企当白领。 然而,并不轻松的留学生涯结束后,吴女士发现,毕业后想在国外找工作,根本不是以前想象的那么容易,自己心里的白领梦似乎有些难以企及。 2013年回国后,吴女士一直在天津、北京两地找工作。几个月里,城市重建专业毕业的她,连续参加了十几场笔试和面试。可能因为有海归头衔,她总能顺利闯进面试,但往往还没和面试官谈几句就被淘汰,理由五花八门——“在国外自由惯了不好管理”、“没工作经验”等不一而足。 当初留学是为了增加就业筹码,但如今的现实并不乐观,原本对求职信心满满的她,正慢慢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 “想找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比较难,”吴女士告诉《青年参考》记者,“现在招聘单位比较看重工作经验,相对于同时入大学的同学,我缺少这方面的优势。” 像吴女士这样的归国留学生不在少数。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发布的《中国留学(课程)回国就业蓝皮书》显示,2013年,我国海归达到35.35万人,是同期出国留学人数的85.41%。受访留学生中已有八成现在国内工作或者在国内找工作。而对在读留学生的调查显示,92.2%的人有学成回国工作的打算。但另一个事实是,在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选择回国就业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人陷入“找工作难”的困境。 理想一两万,现实只过半 “我在英国留学4年,大约花费140万,而现在的月收入还不到6000。差距太大了!如果减去日常支出,可能100年才能赚回留学的投资。”曾在英国攻读金融硕士的王先生这样告诉本报记者。他目前在北京一家金融机构工作,收入还算稳定。但与当初毕业时“月薪过万”的期许相比,骨感的现实仍让他感到些许失落。 “还不如去搬砖!”王先生自嘲道。在他看来,与动辄数百万的海外生活费用相比,这样不成比例的收入真的“很不值”。 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读设计专业的Lee也有相似的感受。他表示,海归这个身份,很多时候并不是一种优势,反而是一种劣势。“很多企业看简历就觉得不适合,要么担心你在国外的待遇比较高,回来后不能安心工作;要么觉得你缺乏本土工作经验,高不成低不就。”名校毕业的Lee回国找工作并不顺利,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偶尔会接一些英文翻译方面的零活儿,每个月的收入算下来还不到2000元。 王先生和Lee的故事并非特例。随着海归就业竞争优势的日渐缩小,不少留学生如今都面临类似的窘境。《中国留学回国(课程)就业蓝皮书》称,大约半数留学回国人员希望月薪区间在5000元至1万元,23.32%的人希望月薪在1万至两万元;而具有博士学位的人,三成希望月薪在1万至两万元。但现实中,多数人的月薪在1万元以下。 对此,欧美同学会会长王耀辉表示:“海归也是人,有优势,自然有劣势。现在留学日趋常态化,留学基数增大,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薪酬水平。此外,国内700多万的大学生群体也对留学人员的薪酬造成一定冲击,这是正常现象。” 王耀辉认为,留学可以拓宽视野、增长见识、积累广泛的人脉,这些优势会在后期发展中逐步显现。不能单纯以短期薪酬回报衡量出国留学的价值。他说:“相比国内的大学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除了具有语言优势外,也能带回更多国外的思想和做法。但他们同时缺乏对国内市场大环境的了解,没有更多的人脉积累。因此,对留学生来说,自我定位很重要。” 海外文凭不再吃香? 《中国留学(课程)回国就业蓝皮书》显示,从1978年至2014年底,我国各类留学人员累计约306万,留学回国人员大幅增加,2014年达到35万人,是本世纪初的近30倍。其中,英国、日本、美国和澳大利亚成为最受欢迎的留学目的地,60%的留学生在海外获得硕士学位。随着英语国家的海归增多,一张留学文凭在中国社会已不是高收入工作的保障,有时甚至不如一张接地气的国内本科文凭。 “现在的中国社会,海归已不再稀奇,再也不像十几年前那么吃香。”美国《赫芬顿邮报》这样写道,“在中国(尤其是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年轻人找工作除了凭真本事外,更多的是靠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 事实上,海归工作起薪低的背后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随着国内教育水平提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留学资源不再那么宝贵了。与国内学生相比,留学生的优势也越来越不明显。 “现在,人们在网上花很少的钱,就能远程学习哈佛大学的各项课程,留学生的优势正在减弱。”在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就读计算机专业的孙叔豪告诉《青年参考》,在他看来,海归找工作难,并不令人意外。“有没有能力胜任一份工作,不是留没留过学能决定的。我觉得国内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强,起薪要求也比较低,企业倾向雇佣他们,而不是高傲的留学生,这很正常。”据统计,找工作比较困难的海归占总留学人数的35%,更有70%的留学生回国就业身价贬值。 另外一方面,留学盲目、热门专业扎堆儿以及回国找工作时自我定位高等,也是海归感觉低起薪的重要原因。 北京一家外企的人力资源经理王先生对记者说:“我觉得主要是现在留学生太多了,虽然里面确实有大量的优质人才,但还有很多只是为了出国镀个金,没学到真本事就回来了,能力不强。” “现在留学已经不是稀奇事儿,我们更重视真才实学。海归要把自身的优势,特别是在国外的社会实践经验展现出来,把视野和格局观展现出来,把勤奋、务实的一面展现出来,这样才能真正具备竞争力。” 海归就业:心态比学历更重要 “不可否认,海归的价值确实没有十几年或二十年前那么大了。以前总觉得高人一等,对工作的要求也更高,现在的海归不一样了,需要更准确地定位自己的目标。”新东方前途出国副总裁俞仲秋表示,“面对如今的就业形势,海归们要放下身段,适应环境,从基层工作做起。” 事实上,由于海归就业形势不是特别理想,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开始调整未来的职业规划。 在法国留学7年、目前博士在读的夏先生告诉记者,由于没有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第一份工作月薪不过万是正常现象,关键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国内就业市场应该还没有达到饱和状态,虽然总体薪酬较海外发达国家仍然偏低,不过发展空间巨大。随着各行业的发展,国内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还会增加,薪酬也会上升。” 在他看来,尽管国外就业收入高,但自己更愿意在国内工作。“毕竟对国内文化环境更熟悉些,用中文更容易与同事沟通,离父母也更近。” 事实上,不少留学生明知国内薪水不理想,仍然愿意留回国就业。最近正积极在国内求职的肖先生告诉《青年参考》:“薪水低不会影响我的就业热情,我认为不论在哪行工作,都需要有高于工作本身的‘战略眼光’。 我们的视野不应该局限于工作和收入本身,要更多地想如何提高完善自己,如何更好地适应整个社会。” 在俞仲秋看来,那些整日嗟叹收入不理想的海归们,缺的正是这种意识。“如果海归愿意放弃过高的期待,看重找到工作的契合点而不是最初的财富回报的话,他们在职业发展上会有更大的后劲。基层工作并不意味着海归丧失了自己的优势,也不意味着他们将止步于基层。从基层工作开始,踏踏实实地为自己的职业道路打好基础,远比好高骛远实在得多。基层起步的海归如何走稳职场第一步,关键要看心态。”(原标题:八成海归月薪在1万元以下海外留学“性价比”堪忧?)
近两年,“海归潮”规模越来越大。教育部12月初发布的《中国留学[微博](课程)回国就业蓝皮书》(2014)显示,2013年我国海归达35.35万人,占当年出国留学人数的85.41%。其中,八成海归月薪低于1万元。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禁要给留学的“性价比”打上问号。究竟是海归们脱离了国内的“基本国情”,还是用人单位缺少伯乐的慧眼?
海归:想找工作不容易
毕业回国近1年了,26岁的海归吴女士一直为求职而奔忙着。当年,在北京飞往英国的航班上,刚刚本科毕业的吴女士曾经憧憬着,学成毕业后,在国外找份工作,或者回国在知名外企当白领。
然而,并不轻松的留学生涯结束后,吴女士发现,毕业后想在国外找工作,根本不是以前想象的那么容易,自己心里的白领梦似乎有些难以企及。
2013年回国后,吴女士一直在天津、北京两地找工作。几个月里,城市重建专业毕业的她,连续参加了十几场笔试和面试。可能因为有海归头衔,她总能顺利闯进面试,但往往还没和面试官谈几句就被淘汰,理由五花八门——“在国外自由惯了不好管理”、“没工作经验”等不一而足。
当初留学是为了增加就业筹码,但如今的现实并不乐观,原本对求职信心满满的她,正慢慢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
“想找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比较难,”吴女士告诉《青年参考》记者,“现在招聘单位比较看重工作经验,相对于同时入大学的同学,我缺少这方面的优势。”
像吴女士这样的归国留学生不在少数。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发布的《中国留学(课程)回国就业蓝皮书》显示,2013年,我国海归达到35.35万人,是同期出国留学人数的85.41%。受访留学生中已有八成现在国内工作或者在国内找工作。而对在读留学生的调查显示,92.2%的人有学成回国工作的打算。但另一个事实是,在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选择回国就业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人陷入“找工作难”的困境。
理想一两万,现实只过半
“我在英国留学4年,大约花费140万,而现在的月收入还不到6000。差距太大了!如果减去日常支出,可能100年才能赚回留学的投资。”曾在英国攻读金融硕士的王先生这样告诉本报记者。他目前在北京一家金融机构工作,收入还算稳定。但与当初毕业时“月薪过万”的期许相比,骨感的现实仍让他感到些许失落。
“还不如去搬砖!”王先生自嘲道。在他看来,与动辄数百万的海外生活费用相比,这样不成比例的收入真的“很不值”。
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读设计专业的Lee也有相似的感受。他表示,海归这个身份,很多时候并不是一种优势,反而是一种劣势。“很多企业看简历就觉得不适合,要么担心你在国外的待遇比较高,回来后不能安心工作;要么觉得你缺乏本土工作经验,高不成低不就。”名校毕业的Lee回国找工作并不顺利,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偶尔会接一些英文翻译方面的零活儿,每个月的收入算下来还不到2000元。
王先生和Lee的故事并非特例。随着海归就业竞争优势的日渐缩小,不少留学生如今都面临类似的窘境。《中国留学回国(课程)就业蓝皮书》称,大约半数留学回国人员希望月薪区间在5000元至1万元,23.32%的人希望月薪在1万至两万元;而具有博士学位的人,三成希望月薪在1万至两万元。但现实中,多数人的月薪在1万元以下。
对此,欧美同学会会长王耀辉表示:“海归也是人,有优势,自然有劣势。现在留学日趋常态化,留学基数增大,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薪酬水平。此外,国内700多万的大学生群体也对留学人员的薪酬造成一定冲击,这是正常现象。”
王耀辉认为,留学可以拓宽视野、增长见识、积累广泛的人脉,这些优势会在后期发展中逐步显现。不能单纯以短期薪酬回报衡量出国留学的价值。他说:“相比国内的大学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除了具有语言优势外,也能带回更多国外的思想和做法。但他们同时缺乏对国内市场大环境的了解,没有更多的人脉积累。因此,对留学生来说,自我定位很重要。”
海外文凭不再吃香?
《中国留学(课程)回国就业蓝皮书》显示,从1978年至2014年底,我国各类留学人员累计约306万,留学回国人员大幅增加,2014年达到35万人,是本世纪初的近30倍。其中,英国、日本、美国和澳大利亚成为最受欢迎的留学目的地,60%的留学生在海外获得硕士学位。随着英语国家的海归增多,一张留学文凭在中国社会已不是高收入工作的保障,有时甚至不如一张接地气的国内本科文凭。
“现在的中国社会,海归已不再稀奇,再也不像十几年前那么吃香。”美国《赫芬顿邮报》这样写道,“在中国(尤其是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年轻人找工作除了凭真本事外,更多的是靠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
事实上,海归工作起薪低的背后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随着国内教育水平提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留学资源不再那么宝贵了。与国内学生相比,留学生的优势也越来越不明显。
“现在,人们在网上花很少的钱,就能远程学习哈佛大学的各项课程,留学生的优势正在减弱。”在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就读计算机专业的孙叔豪告诉《青年参考》,在他看来,海归找工作难,并不令人意外。“有没有能力胜任一份工作,不是留没留过学能决定的。我觉得国内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强,起薪要求也比较低,企业倾向雇佣他们,而不是高傲的留学生,这很正常。”据统计,找工作比较困难的海归占总留学人数的35%,更有70%的留学生回国就业身价贬值。
另外一方面,留学盲目、热门专业扎堆儿以及回国找工作时自我定位高等,也是海归感觉低起薪的重要原因。
北京一家外企的人力资源经理王先生对记者说:“我觉得主要是现在留学生太多了,虽然里面确实有大量的优质人才,但还有很多只是为了出国镀个金,没学到真本事就回来了,能力不强。”
“现在留学已经不是稀奇事儿,我们更重视真才实学。海归要把自身的优势,特别是在国外的社会实践经验展现出来,把视野和格局观展现出来,把勤奋、务实的一面展现出来,这样才能真正具备竞争力。”
海归就业:心态比学历更重要
“不可否认,海归的价值确实没有十几年或二十年前那么大了。以前总觉得高人一等,对工作的要求也更高,现在的海归不一样了,需要更准确地定位自己的目标。”新东方前途出国副总裁俞仲秋表示,“面对如今的就业形势,海归们要放下身段,适应环境,从基层工作做起。”
事实上,由于海归就业形势不是特别理想,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开始调整未来的职业规划。
在法国留学7年、目前博士在读的夏先生告诉记者,由于没有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第一份工作月薪不过万是正常现象,关键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国内就业市场应该还没有达到饱和状态,虽然总体薪酬较海外发达国家仍然偏低,不过发展空间巨大。随着各行业的发展,国内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还会增加,薪酬也会上升。”
在他看来,尽管国外就业收入高,但自己更愿意在国内工作。“毕竟对国内文化环境更熟悉些,用中文更容易与同事沟通,离父母也更近。”
事实上,不少留学生明知国内薪水不理想,仍然愿意留回国就业。最近正积极在国内求职的肖先生告诉《青年参考》:“薪水低不会影响我的就业热情,我认为不论在哪行工作,都需要有高于工作本身的‘战略眼光’。 我们的视野不应该局限于工作和收入本身,要更多地想如何提高完善自己,如何更好地适应整个社会。”
在俞仲秋看来,那些整日嗟叹收入不理想的海归们,缺的正是这种意识。“如果海归愿意放弃过高的期待,看重找到工作的契合点而不是最初的财富回报的话,他们在职业发展上会有更大的后劲。基层工作并不意味着海归丧失了自己的优势,也不意味着他们将止步于基层。从基层工作开始,踏踏实实地为自己的职业道路打好基础,远比好高骛远实在得多。基层起步的海归如何走稳职场第一步,关键要看心态。”
(原标题:八成海归月薪在1万元以下海外留学“性价比”堪忧?)
想必我们都知道为什么公立学校的学生与私立学校的学生相...[ 更多信息 ]